谁, 才是造成中国教育乱象的根源?
有教无类,教育是所有人成长的基础。
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。
——题记
近年来,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出现越多的问题,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教育改革这么多年,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、人力、财力,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。
但当前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越来越多的家长、老师和学生都被迫陷入了无休止的折腾和压力之中。
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受害者,但好像每个人又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参与者,就好比当雪崩发生的时候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
最终的结果是,好像整个教育体系都陷入了困境。
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出发点是好的,但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事情人为的因素太多,不同的人对政策的理解不同,导致现在的教育问题重重。
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存在,也有些人很清楚问题的根源,但却少有人敢于直言批评,毕竟,敢说真话的人会承担很大的风险。
有人曾说,中国只有教化,没有教育。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。
那么教育的本质是啥?
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变了味?
当下的教育到底有哪些问题呢?
一、变了味的教育
教育,从未如此扭曲,教育,正在变成一场荒诞的闹剧。
当看到很多孩子们被各种课外补习班、兴趣班填满生活,当听到家长们因为孩子"输在起跑线上"焦虑不已,
我不禁想问:这就是教育吗?
我想到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:
三间小平房,课桌没有桌斗,把高粱杆或玉米杆连在一起放在课桌两端的横梁上就是桌斗,一块布折叠起来用手缝上就是书包。
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,小伙伴风雨无阻,每天按时地走到学校,没有家长接送,没有零食。
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奔跑,可以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思考,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。
每班分一块黑板,每两周孩子们会自己设计自己编稿出一期黑板报。
老师上课只需两根粉笔,一本教材,一根教鞭。
40年前的教育虽然简陋,但至少保留了纯粹。
40年前的老师,不会用花里胡哨的PPT,不会设计互动小游戏,但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。
他们用粉笔和黑板,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;
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而现在呢?教育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再也没有40年前的无拘无束的童年,教室里装满现代的教学设备,墙上张贴着在广告公司打印好的各种标语、宣传栏,即使有些手抄小报,更多的是家长的杰作。
课间,学生在老师的看管下像小猫一样,排着整齐的队伍悄悄的上下楼,没有喧哗,也没有笑脸。
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。
最让人心痛的是,这场教育乱象的始作俑者,正是打着"为了孩子好"旗号的各路"教育专家"和"领导者"。
教育已经完全偏离了其本质,把孩子变成了提升升学率、中饱私囊的工具,把家长推向了无休止的焦虑深渊。
教育应该是普惠的,人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。
现实情况却是,有些人把教育变成了他们发财的工具,他们把教育异化成了一场资本盛宴。
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小县,三十万人口,学生数量并不多,现有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县域的教育发展需求。
有人打着办“优质教育”的幌子,开办了私立小学、初中和高中。
以支持民办教育为名,从公办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私立学校。
于是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把学生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,师资并没有变化,但老百姓的负担却加重了。
在义务教育阶段,公立学校是免费的,但在私立学校,每年需要支付几千甚至上万、几万元学费。
对于某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,甚至需要花费十几万元赞助费才能上私立学校,这无疑加剧了普通大众的经济负担和情绪焦虑。
更令人不解的是,这些私立学校还跨区域从县外招收了大量优秀学生,导致本县的优秀学生或资质平平的学生反而无法进入好学校,打破了县域教育的平衡。
国家大力提倡教育的均衡发展,他们却完全违背了国家政策,大搞分化教育和贵族教育。
可悲的是,有些领导还成了这场资本盛宴的帮凶,沾沾自喜地炫耀这些学校考上了多少清华、北大,升学率有多高,为这些学校做信用背书。
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所谓的高升学率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。
我们常说,拯救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有意义,对社会贡献更大。
然而,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,在高考前会设法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提前离开学校,或者以社会名义报考,以此来确保高考升学率达到90%甚至100%。
扭曲的不仅是办学方式,各种"创新教育理念"也层出不穷。
但这些所谓的理念创新,本质上不过是把教育包装成一件件商品。
补习班承诺提分,兴趣班承诺特长,素质教育承诺全面发展——这些花里胡哨的承诺背后,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。
现在的教育,却把一切都异化成了数据和指标。
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,升学率成了评判学校优劣的唯一依据。
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下,教育的本质被彻底遗忘。
二、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儿?
问题出在某些领导和专家不断折腾学校,学校便不断折腾老师,老师只好折腾学生,现在连家长也被卷入其中。
结果就是互相折腾,互相埋怨:
领导埋怨学校没有完成指标,学校埋怨老师没有完成任务,老师埋怨家长不积极配合,家长埋怨老师不负责。
而学生夹在他们中间,承受巨大压力,无所适从,导致抑郁、休学、躺平、跳楼等问题频发。
我们的孩子在上了40多分钟的课后,连基本的休息娱乐时间都没有。
哪怕课间,也要在老师的监视下,在10分钟内匆匆喝水、上厕所,或坐在教室里茫然失措,连透气的机会都没有。
10分钟后,下一节课开始,如此循环往复,一天,一年,十年。
这是在培养人吗?这更像是监狱里的生活。
领导一句话,累的是一线的老师。
尤其是那些眼里只有政绩的领导,他们把教育当成职务上升的砝码,当做完成个人价值的工具,在他们眼里,只有指标,哪还有活生生的人,他们不仅折腾老师,还把学生当作实验品。
他们制定出来的许多政策,组织的一些活动,只凭个人喜好,逻辑不通,前后矛盾,却为了名利硬是拼凑出一套体系,通过行政手段强硬推广,结果只会东施效颦。
教育是人学,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。
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。
可是,在这些领导者眼里,老师有独立的人格吗?他们给老师提供独立人格的氛围了吗?
很多老师苦不堪言,但不得不沉默,有些老师开始抑郁,抑郁还是小事,关键是很多老师已经麻木,这是教育最悲哀的。
一个麻木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灵性的学生?
当然,也有真正为了教育而奉献的人,但这样的人毕竟太稀少,而且,这样的人,心思都在教育教学上,基本没有话语权。
中国急需一大批真正关心教育,懂得教育的人,而不是将教育产业化,规模化,变成赚钱的工具。
现实的情况是,很多不懂教育的人主导着教育,将原本不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强加给他们。
本来属于老师教学的时间,却做着与教学无关的事情。
心中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办起了学校,在他们眼里,只有经济收入,没有学生成长。
专家们总是教育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,但在教育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,这怎么可能做到?
目前的教育乱象,既不是家长的问题,也不是老师的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生态出了问题。
三、回归教育本质的呼唤
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
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,是激发学习的兴趣,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教育是事业,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;
教育是科学,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;
教育是艺术,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。
40年前的教育条件虽然简陋,但至少没有迷失方向,那时的教师是轻松的,教育是快乐的。
两只粉笔,一本教材,一根教鞭,一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。
40年前的教育给了我们启示:教育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形式,不需要任何商业的包装,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,对育人初心的坚持。
老师教学生,就像羊倌牧羊一样,要把羊领到水草茂盛的地方,让羊自己吃草,而不是拿草喂给羊吃。
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教育改革,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。
我们需要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,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。
让教育回归本质,让孩子回归童年,让学习回归纯粹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,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。
来源网络,侵删